2023年物质溶解性教学设计点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物质溶解性教学设计点评,供大家参考。

2023年物质溶解性教学设计点评

沪教 2011 课标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六章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设计点评 执教:珠海市湾仔中学 何桂华 点评: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容梅、王珺珂 本课选取的是沪教版(2011 年新课标)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课题 3“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相关内容,教师运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相结合、PPT 播放和视频播放相结合、导学案和课堂检测相结合等手段开展教学。现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写、学习者分析、认知结构及思维形成过程分析做如下点评。

  一、关于教材分析 在此部分,设计者具有系统分析的思维,将本课放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科学习角度思考。何老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中提出:“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有关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酸、碱和盐的知识做好准备。因此,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教学内容与其前后章节涉及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表达了本节教学内容在教科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何老师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方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 识与技能:

  :

  能判断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会说出常见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并举例说明生活、生产中溶液常见用途。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学习、课堂答疑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通过拍摄视频、收集实物等方法,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表层问题分析 1.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本课教学目标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从未将学生放置在宾格位置。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第一关键特征。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实验为基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本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 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溶液”的学习明确提出:“认识溶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者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通过“判断”“说出”“举例”等几个关键词描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具体,任务明确,设置合理。

   (三)深层问题分析 对应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各层次目标,分析如下: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 理解 运用 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知识目标1 概念性知识 知识目标1 知识目标1 知识目标1 知识目标1 程序性知识 方法目标2 方法目标2 方法目标2 元认知知识 方法目标2 从上表看出,本课教学在事实性、程序性、概念性和元认知的知识维度,以及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安排是比较合理、得当的,具体事例如下:

  记忆:

  :在热身环节,采用游戏导入,唤醒学生关于密度改变引起浮力改变的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溶液、乳浊液的形成过程。频 (详见课例视频 00: :19 —04: :03 ) 理解:当学生从演讲、书本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包括口头、书面和图画呈现的信息中建构意义时,就在理解。通过视频的播放,让抽象的微观世界可视化(图 1),让复杂内容简单化;通过学生之间的讲解、演示的实验、实物观察和对比,让学生对分散系及其 概念、组成以及不同分散系的特点等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图 2)。

  (详见课例视频 06: :37— —13: :01 、13: :07 —20: :07 ) 图 1 教师播放视频展示蔗糖溶液中的微粒 图 2 学生展示练习并分析几种不同分散系 运用:在学以致用环节,通过导学案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个小组利用不同形式,展示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图 3),体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频 (详见课例视频 20: :07 —21: :32、 、21: :32 —22: :58、 、23: :17 —26: :10) ) 图 3 学生分小组展示成果,分享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分析能力是能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本课教师的板书设计利用图式清晰表达出几种分散系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图 4),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掌握。

   图 4 本节课板书设计 评价:评价可以定义为依照标准作出判断,包括的认知过程是核查(内在一致性判断)和评判(基于外在标准的评判),属于比较高级的认知领域。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分别从判断分散系种类的依据、判断溶液中各成分的依据、影响因素等方 面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图 5)。

  (详见课例视频 36: :23 —37: :49 ) 图 5 课堂小结中教师对照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 创新:本课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根据生活经验或化学反应类比,对于能够加快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提出猜想,并设计方案,验证猜想。通过简单的对比试验,学生能够亲自体会溶解快慢的因素,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分享,归纳总结得出搅拌、温度、接触面积都会影响溶解速率。频 (详见课例视频 29: :38 —36: :19 ) 三、关于学习者分析 教师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进行分析,比如在以往学习中曾接触到分散系,生活中也有关于分散系的积累,但仅限于感性认识,暂时未能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及其组成,三者的区别何在。

  此外也从心理特点入手,分析到九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了解物质世界,喜欢从直观认识问题,容易通过实验现象和事实学习理解,但是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不具备,不擅于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何老师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策略及方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于认知结构及思维形成过程分析 参见本文对教学目标 3,体现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各层次目标的分析,本课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依次设计了展示收获—解决问题—独立建构—学以致用—分享成果—验证猜想等活动。采用学习任务设计由简单到复杂、思维训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做法,利用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更值得一提的是,本课例从实验激趣引入课题,最终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始终用实验引领课堂,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灵魂作用,任务设计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升阶。

   在热身环节,采用游戏导入,唤醒学生关于密度改变引起浮力改变的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溶液、乳浊液的形成过程。

  (详频 见课例视频 00: :19 —04: :03 ) 当学生从演讲、书本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包括口头、书面和图画所呈现的信息中建构意义时,就是在理解。通过视频的播放,让抽象的微观世界可视化,让复杂内容简单化;通过学生之间的讲解、演示的实验、实物观察和对比,让学生对分散系及其概念、组成以及不同分散系的特点等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频 (详见课例视频 06: :37 —13: :01 、13: :07— —20: :07) ) 在学以致用环节,通过导学案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个小组利用不同形式,展示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频 (详见课例视频 20: :07 —21: :32 、21: :32 —22: :58 、23: :17 —26: :10 ) 评价可以定义为依照标准作出判断,包括的认知过程是核查(内在一致性判断)和评判(基于外在标准的评判),属于比较高级的认知领域。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分别从判断分散系种类的依据、判断溶液中各成分的依据、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系统化。频 (详见课例视频 36: :23 —37: :49 ) 本课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根据生活经验或化学反应类比,对于能够加快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提出猜想,并设计方案,验证猜想。通过简单的对比试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分享,归纳总结得出搅拌、温度、接触面积都会影响溶解速率。频 (详见课例视频 29: :38 —36: :19 ) 切片分析

推荐访问:标签 教学设计 物质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点评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点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