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复习总结11-15单元【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科学复习总结11-15单元【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儿科学复习总结11-15单元【完整版】

 

 第十一单元

 营养性疾病

 细目一: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

 一、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度

  1.中医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进而累及他脏所致。

  2.西医病因 多为供给不足、喂养不当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或因消化功能异常、低体重儿、早产或官内感染及先天代谢缺陷等所致。

  3.临床表现及分度

  (1)临床表现

  ①消瘦型营养不良:多见于 1 岁以内婴儿。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继则 体重下降,病程持久时身高也会低于正常,同时智力发育受到影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差;体温偏低,心率缓慢,心音低钝;食欲低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②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常见于 1~3 岁幼儿。

 凹陷性水肿为本病的重要表现。

  (2)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

  ①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 2 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 3 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 3 个标准差为重度。

  ②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 2 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 3 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 3 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 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③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 2 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值减 3 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值减 3 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 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二、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机

  1.中医病机 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脾胃失和,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全身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形成疳证。

 疳证的基本病机是脾胃 受损,津液消亡。

  2.西医病机 因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或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未及时添加辅食、骤然停奶;或长期以淀粉类食品为主,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零食过多)等均可导致长期摄入不足而发病。

 三、营养不良的中西医治疗

  1.中医治疗 应根据疳气、疳积、干疳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攻、补之法,一般 疳气阶段,表现为形体略瘦,脾胃失和,以和为主;疳积表现为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脾虚积滞内停,则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阶段极度消瘦,精神萎靡,脾胃虚损,气血两败,以 补为要。出现兼证者,应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而随症治之。

  2.西医治疗 西医采取祛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

 素 细目二: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紊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是维生素 D 摄入不足、光照不足、生长过快,以及疾病或药物的作用造成肝。肾损害,使维生素 D 的羟化远程发生障碍。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血液生化及 X 线检查,本病可分为四期。

  1.活动早期、(初期)常自 2~3 个月起, 烦躁多哭,多汗,枕秃。X 线骨骼检查多正常或仅有钙化线轻度模糊。血清总钙正常值降低或正常,钙、磷乘积稍低,碱性磷酸酶大多已有增高。

  2.活动期(激期)主要出现骨骼病变,此外还有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改变。

  (1)骨骼表现:①头部:

 颅骨软化,多见于 3~6 个月婴儿; 方颅,多见于 5~9 个月以上小儿;前囟迟闭,甚至迟至 2~3 岁; 乳牙萌迟,可迟至 10 个月,甚至 1 岁多方可出牙;②胸廓:

 肋骨串珠 珠,以第 7~10 肋为明显; 郝氏沟;重症佝偻病肋骨软化; 鸡胸或漏斗胸;⑧四肢:手、脚镯,多见于 6 个月以后的小儿;腿的畸形;脊柱通常为后凸畸形。

  (2)肌肉松弛,肌力减弱,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贫血及肝脾肿大。

  (3)血钙可稍低,血磷下降明显,钙、磷乘积大多低于 30。

 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为活动期重要指标。

  (4)X 线改变:常规摄腕部正面片,长骨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不清, 毛刷样。

  3.恢复期 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骨骺重现临时钙化带。碱性磷酸酶一般 1 个月至 1个半月达正常水平,血钙、磷乘积又可达到 40。

  4.后遗症期 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 线及血生化恢复正常水平,骨骺畸形,轻者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渐行矫正。于 见于大于 2 岁以后儿童。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和喉痉挛

  1.症状

  (1)惊厥:

 婴儿期最常见。突然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颤动,持续几秒钟至数分钟,甚或更长,数日一次,或一日数次。

  (2)手足搐搦:多见于 2 岁以上小儿。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掌指关节屈向掌心,拇指内收。足踝伸直,足趾强直不屈,足底略弯,酷似芭蕾舞者足。

  (3)喉痉挛:多见于 2 岁以下婴幼儿。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致吸气时喉鸣、呼吸困难。

  2.体征

  (1)

 佛斯特征:即面神经症。以手指尖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口角及眼睑抽动,即为阳性。

  (2)

 罗斯特征:即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如同侧足向外侧收缩,即为阳性。

  (3)

 陶瑟征:即人工手痉挛症。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表的压力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 分钟内该手出现痉挛,即为阳性。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诊断】

  1.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 线骨骼改变、血生化检查,结合年龄、季节、生活环境及喂养史,佝偻病诊断不难。碱性磷酸酶增高早于骨骼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血液中 1,25-二羟胆骨化醇或血清中 25-羟胆骨化醇常在活动早期已降低,对早期诊断常比其他检查更灵敏可靠。

  2.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根据年龄、季节、诱因、典型临床表现及不发作时可诱发神经肌肉兴奋的体征,可作诊断。必要时可查血钙,常低于 2mmol/L(8mg/dL),或钙离子低于 1.0mmol/L(4mg/dL)。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诊断】

  1.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鉴别诊断

  (1)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生后 2~3 个月即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表现,如生长发育迟缓、出牙延迟,前囟宽大闭合延迟,但 患儿智力低下,有特殊外貌,体温低及大便秘结,血清钙、磷正常,x

 线见骨龄虽较正常同龄儿迟,但钙化正常。血清 TSH 测定可资鉴别。

  (2)软骨营养不良: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肋骨串珠、腹隆等与佝偻病相似,但四肢及手指粗短,五指齐平,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血清钙、磷正常。

  (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可出现佝偻病表现,但患儿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排碱性尿(尿 pH>6),血钙、磷、钾均低,血氯高,2~3 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应考虑本病。

  (4)肾性佝偻病: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慢性肾功能障碍所致。钙、磷代谢失调,血钙低,血磷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表现。

  2.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低血糖症:

 常发生于清晨空腹时。有进食不足或腹泻史。血糖测定低于 2.2mmol/L(40mg/d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液后立即恢复。

  (2)低血镁症: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常发生于新生儿或幼婴。有肌肉颤动,甚至惊厥、手足搐搦,或有长期腹泻史。血镁常低于 0.58mmol/L(1.4mg/dL)。注射或口服镁剂后可控制症状。

  (3)婴儿痉挛症:1 岁以内起病。常呈突然发作,头及躯干、上肢均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作点头状抽搐,智力多受影响,脑电图呈特有的高峰节律紊乱。

  (4)颅内感染:大多伴有发热和感染中毒症状,常有颅内压增高体征及脑脊液改变。

  (5)先天性喉喘鸣:生后即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喉喘鸣,吸气时明显,数月方愈。

  (6)急性喉炎所致的喉梗塞:多有感染症状和体征,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

  1.补充维生素 D

  2.补充钙剂

  3.整形治疗下肢严重畸形至 4 岁后尚未自行纠正者,可考虑手术矫正。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急救处理】

  1.止惊 可用 10%的水合氯醛每次 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次0.1~0.3mg/kg;或配合中医针灸治疗。

  2.吸氧 可加压给氧。

  3.通畅气道 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1.首先注意孕妇及乳母的饮食及多晒太阳。

  2.小儿坚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3.足月新生儿, 出生 1 月左右可给维生素 D 治疗,早产儿,双胎儿可适当提前。

 第十二单元

 感染性疾病

 细目一:麻疹

 一、麻疹的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发病年龄

  麻疹是由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 以 6 6 个月以上,5 5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多见。

 患者及亚临床带毒者是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菌的飞沫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直接传人呼吸道。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为 6~18 日。可有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体温轻度升高。

  (2)前驱期:一般为 3~4 日, 发热为其首发症状。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发热 2~3 天出现 “ 麻疹黏膜斑 ” ,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3)出疹期:发热 3~4 日开始出疹,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渐及额、面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及四肢,甚至达手掌及足底。

  (4)恢复期:出诊 3~5 日后,皮疹从面部起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 疹退处有麦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约经 2 2 ~3 3 周后完全消失。

  2.其他类型麻疹(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对麻疹病毒有部分免疫力的患者。前驱期短且症状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可无脱属及色素斑,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此型中毒症状重,出疹时间长,往往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等,预后不良。

  (3)无皮疹型麻疹: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整个病程不见皮疹,仅有麻疹黏膜斑。

 三、麻疹的中医分型论治

  1.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神倦纳呆, 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 “ 麻疹黏膜斑 ” ,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2)邪入肺胃(见形期)

  症状 发热持续,疹随外出, 初起稀疏,色较鲜红,以后逐渐稠密,融合成片,色转暗红,口渴多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指纹紫。

  治法 清热解毒透疹。

  方药 清热透表汤加减。

  (3)阴津耗伤(收没期)

  症状 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 皮肤呈麦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舌红少津,脉细缓。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麻毒闭肺

  症状 高热不退,咳 嗽气促,鼻翼煽动,口渴烦躁,疹点不多,或疹点密集色紫,或疹点早回,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2)热毒攻喉

  症状 身热不退,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声重,状如犬吠,喉中痰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

  (3)邪陷心肝

  症状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甚则抽搐,或有鼻煽,皮疹密集遍及周身,色紫暗,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 羚角钩藤汤。

 四、麻疹的预防与 护理

  1.预防 ①按规定程序按时预防接种;②在麻疹流行期间,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尽量不去公共场所,一旦接触立即隔离。

  2.护理患病后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给予营养、易消化之食物。

 细目二:风疹

 一、风疹的病因

  风疹是一种由 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只有一个抗原型。

 二、风疹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1.临床表现(分期)

  (1)潜伏期:一般 14~21 天。

  (2)前驱期:约半日至 2 日,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咳咽痛,流涕, 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待皮疹出透后,逐渐缩小。

  (3)发疹期:发热后 1~2 日出疹,先见面部,24 小时内波及全身。

 皮疹多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可有肝脾轻度肿大。

  2.辨证论治

  (1)邪郁肺卫

  症状 发热恶风,流涕喷嚏,疹色浅红,稀疏细小,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表透疹。

  方药 银翘散加减。

  (2)邪入气营

  症状 壮热口渴,烦躁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

 三、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

 母亲孕期患风疹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其发生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胎龄密切相关。胎龄 8 周前,50%~80%胎儿感染;妊娠中期患风疹,10%~20%胎儿感染。妊娠早期感染病情严重,可引起胎儿多器官损害。由此可见孕妇预防风疹是非常重要的。

 细目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名 婴儿玫瑰疹,多见于 6 6 ~8 18 个月小儿,3 岁后少见。起病突发高热,患儿全身症状较轻,咽部充血,咳嗽,流涕,或有呕吐,腹泻等。

 发热持续 3 3 ~5 5 天后出疹,皮疹为:不规则小型的玫瑰斑点或斑、丘疹,直径约 2~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能退色,躯干较多,1~2 日后消退,不留痕迹。其传染性不强,预后良好。

 疹出热退为其特点。

 细目四:水痘

  水痘的临床特征为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共同存在,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头面较多,四胶较少。

 一、水痘的西医病因

  水痘是由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所致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二、水痘与脓疱疮、丘疹性荨麻疹的鉴别

  1.脓疱疮皮肤损害为化脓性疱疹,疱液可培养出细菌。

  2.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红色丘疹,大小形态不一,痒感更明显。

  3. 手足口病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以口腔,臀部,手掌,足底为主。

 三、...

推荐访问:标签 儿科学 单元 儿科学复习总结11-15单元 儿科学第四章PPT